院情总览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情总览 · 学院新闻 · 正文

【课程思政】水产养殖学学科:践行绿水青山理念 构建绿色育人模式

窗体顶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于2005年8月15日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这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绿色育人模式”就是在此理论基础上凝练构建的适用于水产养殖专业的教育教学理念:将专业知识中的绿色生态养殖理论与“绿水青山”理念有机结合,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搭建各类平台形成绿色生态教育环境,通过引导式教学为学生树立长远目标,助力学生成长为参天大树,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特种水产养殖: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特种水产养殖(Special Aquaculture)是一门新兴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学科。在总结我国特种水产养殖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特种水产养殖的类型、特点,阐述其重要意义,讲述特种水产养殖的生态学原理和关键技术,重点介绍目前养殖效益比较高的黄鳝、泥鳅、中华鳖、蛙类和虾类等养殖生态工程。

在讲到《牛蛙养殖》这一章节时,阮国良博士先引用古诗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营造出了一副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出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配上优美的音乐和图片,把夜行乡间的乐趣以及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展现无遗,和同学们一起沉浸在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中。紧接着,阮老师把大家的关注点从夏夜长空转移到了田野蛙鸣,详细讲解了牛蛙的生物学特性、生活史、产地分布以及目前在我国的养殖现状。在讲到牛蛙的营养成分和可食用价值时,同学们纷纷积极发言,表现出了对牛蛙养殖的浓厚兴趣,并针对养殖前景和市场预测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课堂讨论激烈并不时穿插小争论,气氛异常活跃,在交流学习了专业知识之余,同学们对水产养殖专业的发展前景更是充满了信心,对自己的人生发展也有了诸多设想。阮老师在本堂课结束总结之时鼓励大家坚定信念,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砥砺奋进,铿锵前行,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努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通过这种专业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使书本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成了生动有趣的经典故事,还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对美好未来充满了憧憬,更加坚定了学好专业课的决心,同时也奠定了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基础。

水生生物学: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水生生物学(Hydrobiology)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以及生化等各个方面。随着高校水产课程教学计划的发展,该课程着重研究水产饵料生物的形态、分类、个体生态和渔业利用,并研究各种生物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进一步探讨生物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经济意义等。水生生物学是水产及相关专业要的骨干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均较强。该课程目前是长江大学水产养殖本科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学位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系统掌握各类群水生生物的基本形态特征、分类地位及生态分布特征,掌握鉴认水生生物种类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水体中各种复杂的生命现象;了解掌握各类水生生物在水产养殖、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作用和意义,本课程于2013年获批长江大学“精品课程”立项建设。

柴毅博士讲授《水生生物学》本学期的授课对象是水产养殖专业2019级本科生。柴老师首先从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提出“为什么江水是绿色的”这一问题,引入了藻类概念,从藻类的起源进化、形态结构到生态分布,活灵活现地融入了“半江瑟瑟半江红”“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水至清则无鱼”“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等诗词,较好地启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种种社会问题,水域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讲到蓝藻爆发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性时,柴老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名句,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较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了课堂教学。同时结合当前疫情的发生原因,列举了新冠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要求大家树立对大自然的敬畏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不仅做生态保护的执行者,更要做生态保护的监督者。同学们在线上积极与老师互动,令非常时期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授课效果。

鱼类学: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鱼类学(Ichthyology)是研究鱼类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等的学科。包括鱼类的地理分布、洄游习性、年龄生长和食性等方面的研究,对渔业生产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是水产养殖本科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该门课程安排在大二上学期,正是学生刚刚接触专业课、培养专业兴趣的关键时期。而该课程的内容大多是分类学相关知识,相对来说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较低。任课教师罗鸣钟博士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中融入了多种思政元素生动讲解。“桃花流水鳜鱼肥”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最美好的季节——正是桃花盛开,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民的悠闲生活环境。同时学生也学习了鳜鱼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鳜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刺少肉多,营养丰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实践教学还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增加实验教学内容在各类实习中的应用。学生通过每一个环节的亲自动手操作,具备了一定水平的实验技能,提高了科研和创新能力,以及对科研工作的适应性和胜任度。罗老师通过这种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认知行业发展,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滋养,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水域生态学: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水域生态学(Aquatic Ecology)是研究水生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系统阐述了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突出生态学基础知识与水产养殖和水生生物学的密切联系。属于生态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是水产养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

在讲到《生物群落》这一章节时,刘玉林博士首先带领大家一起重温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给同学们描绘了一幅橘子洲头所见到的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展现出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景色。其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刘老师把飞鹰和游鱼看作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中的代表物种,而长空和水底则分别是这两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由此引入了生态位概念的学习。授课内容从飞鹰和游鱼单个物种延伸讲述至种群和群落,以及物种之间的多种关系。同学们从诗词的深刻寓意中又领会到了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素质和科学思维方法。在围绕“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展开的讨论中,同学们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要性,人类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最后刘老师引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名句,从生态位的角度告诉同学们:鱼只有在大海里才能遨游,鸟儿也只能在高空中才能展翅翱翔,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鼓励大家现阶段认真学习,掌握专业技能,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实现人生价值。

通过这种研究性的探讨形式将课程内容内化构建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体现出本课程内容既密切结合水产养殖实际生产活动,又紧跟学科发展的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学生除了掌握课程的核心框架和知识体系之外,还可以获得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经历并体验开展科学研究的规律,达到提升各方面能力的最终目标。

在绿色育人模式的构建中,我们将水产养殖专业知识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优化教学体系,承担和履行自身文化育人的使命和职责,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价值,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培养方向,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调前行。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窗体底




Baidu
sogou